門徒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門徒,原意為向旁人學習且接受指導者。通常指緊密跟隨某大師學者或宗教領袖的弟子,這樣的弟子不但接受老師管教,服膺老師所教導之學術理論或教條真理、且願意身體力行甚至將其發揚光大。

門徒的一般用法[编辑]

相對於現代比較廣泛常用的學生,門徒一詞的含意更深、要求更嚴謹。學生可以只是短期向老師學習某種知識技能,結業後不見得與老師再有關係;一旦稱為門徒,則代表著將自己的生命與老師的生命連結,水裡來火裡去,休戚相關禍福與共。一個人一生中可能做過許多人的學生,但是通常只會是一個特定對象的門徒。

門徒的例子在古代較常見。比如,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就有賢者七十二人,也有人稱他們為七十二門徒;另有最優秀的十個稱為孔門十哲。這群門徒與孔子朝夕相處,不但向孔子學習各種知識技藝,更重要的是在人格品德的陶冶及志向生涯的規劃上,接受孔子的管教帶領。他們也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並曾與孔子共渡患難。

當昔日的門徒成為大師後,也會收納自己的門徒。如此師徒代代相傳,一家一派的學統就此建立。在中國東周時期,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也被多數學者相信是孔子門徒曾子的門徒,而孟子則是子思的門徒,孔孟思想奠定了儒家的基礎。在與他們差不多同時期的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門徒,而亞里士多德則是柏拉圖的門徒,他們師徒三代的思想與著作不但是古希臘哲學核心,更對西方文明有深遠影響。

道教佛教等宗教中也有门徒之称,如佛陀在世時门徒中有十大弟子,另外还有像一贯道中的门徒、天道教中的门徒、基督教中的门徒等等。在很多帮派组织中,都有收门徒的做法。

另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