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筷子
汉语名称
汉语筷子
汉语别称
汉语箸;筯
缅甸语名称
缅甸语 တူ ([tù], 來自閩南話)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đũa
喃字
泰语名称
泰语 ตะเกียบ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takiap
壮语名称
壮语 Dawh
方块壮字 𥳳
老壯文 Dəɯƅ
朝鲜语名稱
諺文젓가락
汉字箸가락
日语名称
汉字
马来语名称
马来语 Penyepit / sepit
印度尼西亞语名称
印度尼西亚语 Sumpit
菲律賓語名稱
他加祿語 sipit
布依語名称
布依語deh
超市货架上的多款筷子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古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梜提[1]。用於将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或者用作炊具。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以及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2],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歷史[编辑]

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發明,何時誕生,歷代雖有很多傳說,但至今仍無得而知。中國人從古至今都視筷子為自然沿襲下來的家常用品,對其的由來和發展只有少量的記載。由考古學提供的證據而言,筷子的出現晚於匙羹,同樣原因,由於人們想做某種工具以方便取得燙熱的熟食,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和發展有著直接關係。

《韓非子·喻志》中古筷稱。從這個字從木從竹來看,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筷子多為木質筷和竹筷。的簡写為。因為古代最早的烹飪方法,肉類多用烤的方式,菜則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所以古筷名實在非常貼切[3]。筷子有製,亦有木頭金属象牙[4]塑料等材质。

  • 《韩非子·喻老》曾記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見當時商朝末期已經有用象牙製品來做食具。
  • 禮記·曲禮上》也有「飯黍毋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
  •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
  • 汉代司马迁《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筯”字。
  • 在隋唐時期,人們流行將飯菜擺在桌子,坐在椅凳上來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夾菜,用羹子勺飯。當時民間用制筷子很普遍,宮廷多用製的。筷子從古代就流传至鄰近国家,當今已成为東亞東南亞多個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
  • 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
  • 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 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承认“筷”字。
  • 曹雪芹《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5]

各地唸法[编辑]

  • 櫡:《唐韻》直慮切。《廣韻》張略切。《集韻》《韻會》陟略切。
  • 福州話地區、仍稱筷子為箸,唸法的拼音為[tøy²⁴²]。
  • 閩南語泉漳片地區、仍稱筷子為箸,唸法各地有差異,老泉腔唸[tīr](IPA:[tɨ˨˨]或[tɯ˨˨]);新泉腔唸[tū](IPA:[tu˧˧]);漳腔唸[tī](IPA:[ti˧˧])。
  • 廣東省和平縣、仍稱筷子為箸,唸法的拼音為[chī]。
  • 廣東省客家地區、仍稱筷子為箸,唸法的拼音為[chu]。
  • 廣東省潮汕地區、仍稱筷子為箸,唸法的拼音為[du]。
  • 溫州市区的當地人、仍稱筷子為箸 ,又叫梜,唸法的拼音為[dzei]。

各地特色[编辑]

從上至下:台灣塑膠筷、中國大陸陶瓷筷、西藏竹筷、越南平木筷、韓國扁金屬筷與湯匙、日本夫妻筷(單組)、日本學童筷、便利筷(日语:割り箸)

漢字文化圈一直保持使用筷子的傳統,但各地的筷子也具備當地特色,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冠婚喪祭等禮俗都有廣泛運用。

中国筷子的形狀大多为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或头圆尾方,只在头部略细与尾部分別。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

中式象牙筷子
韓式筷子
鑲金筷

日本繼承中國的固有製筷工藝,又將其本土化。日本流行極尖头的筷子,由於海島環境,通常都是質制作,方便夾取魚刺,同時款式十分繁多,也有包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訓讀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菜箸”。

朝鲜半岛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東亞區域,約有一千多年,他們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較細,吃飯用匙、夾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們認為這是乞丐討飯才會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原來的木製扁筷改為不銹鋼,既合乎當地飲食又方便清洗使用。傳統韓國的房屋結構,廚房只是做菜的地方,沒有空間在此吃飯,習慣將食物、碗筷放在矮再端到各自的房間用餐,故設計為搬動時不易滾動的扁筷。所以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製成,称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jeo)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加上「가락」是因為中世朝鮮語時標準語中發生了「」與「」的合流。在某些朝鮮語方言中筷子的名稱仍然是單音節的「」。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雖然曾被法國長期殖民統治,受過西方文化的衝擊,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傳統,是東南亞少數用筷子的國家。越南筷整體平直沒有粗細之分,對筷子的名稱“đũa”源自漢語的「箸」(中古音 ɖɨʌH, ʈɨʌH),但不是標準漢越音,而是古漢越音。

琉球也使用筷子,他們的筷子形狀與中式筷子相似,通常為竹製,但上面部份會塗上紅漆,代表太陽,下方則會塗上黃漆,代表月亮,也有殺菌作用。琉球語把筷子稱為「ウメーシ」。琉球人使用與日本本土形制不同的傳統筷子,更与中国的相似。

傳播[编辑]

較早把筷子介紹到歐洲的是義大利人利瑪竇,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一書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隨著華人不斷地移居到歐美國家,西方對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備有筷子。法國旅遊協會制定了一項「金筷獎」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業。

演变[编辑]

  • 在中國,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 在韓國,傳統以小木桌盛飯食,圓筷易滾動,遂演變為扁平的筷子,不易於托運時滾落[6]

使用的礼节[编辑]

標準握法
筷子右手拿法
  •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 不能用筷子對著人或用餐時拿筷子指手畫腳。
  •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更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 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 不能顛倒使用筷子。
  • 不該旋轉(戲耍)筷子。
  • 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喊「起筷」前动筷子(汤匙亦然),之後要等客人或在座最年長者動作才開始吃飯。
  •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 与其他就餐者从同一食物容器取菜时,不应用筷子在其中翻动寻找,而应提前选好要取用的区域后再夹起。
  • 在日本,使用筷子必須要用雙手放至筷架上或是其它可以放至的地方。
愛迪生筷子

公筷[编辑]

公筷

中式合菜為多人同桌,共用幾盤菜餚,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夾取食物,口水容易沾染,或許會有衛生上的問題。為了提倡飲食衛生、避免疾病傳染,現在部分的家庭或餐廳,除了個人的碗筷外,每一道菜都會另外備有一雙公共的筷子,稱為公筷。

台灣早年一項政策,為防治幾乎百分之百盛行率的A型肝炎而致力推行公筷母匙與免洗餐具,儘管公筷母匙只能防治死亡率極低的A型肝炎,對後來盛行的B型肝炎毫無助益,但將A肝傳染降至極低水準。惟在大量使用保麗龍、塑膠製品後,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正努力著手補救。目前政策已更正為停用免洗餐具(一次性餐具),改用一般餐具,並獎勵自備餐具。至於自助餐本來就使用公筷母匙,而未受影響

尤其在2003年SARS疫症後,香港衞生署更播放了一齣公益廣告「食得衞生、活得健康」,提倡挑選乾淨的餐廳進餐和使用公筷兩項衞生飲食觀念。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大陸亦都提倡呼籲大眾使用公筷。

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區,民眾合餐普遍有使用公筷的習慣。但是華人在餐厅与友人聚餐时,常会使用公筷;而親人聚餐时,大多不用公筷。

環保筷[编辑]

為了方便及節省成本等理由,過往的食肆為食客提供一次性的便利筷。但是,其耗用量已經達到環保人士的關注,因此現在自己攜帶筷子的人多了。據估計,全球每年消耗800億對即棄木筷,中國大陸日本分別佔450億及250億對,佔整體近九成,台灣及香港亦是高用量地區,韓國則因為政府規定改用回收金屬箸。有文章認為要生產800億對筷子,須砍伐264萬棵樹[7],但這數據有爭議性,因為除了品質較優之木筷,許多街頭攤販提供的是竹筷,竹子為極快速生長之植物,為永續性之材料。

便利筷除了對環境造成傷害外,在製作過程中,生產商會使用食品添加劑亞硫酸鹽來漂白及防腐,有可能令筷子含有過量的二氧化硫,誘發用者出現過敏、呼吸困難及嘔吐等徵狀[8]。亦有不法商人,回收使用過的即棄木筷,經清洗漂白后,再包裝出售[9]。因此,基於環保及健康之考慮,環保團體積極鼓勵民眾自備環保筷

筷子文化[编辑]

  • 供奉亡靈饭,筷子要竖在饭碗头上,以示恭敬,因为“筷”与“快”同音;與此同時,在平常吃飯時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或菜上,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

中國[编辑]

  • 筷子谜:《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 筷子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
  •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怀,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 筷子卜: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
  • 筷子俚語:
    •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難折斷:比喻團結力量大。
  • 筷子习俗:
    • 苏北农村闹新房时,将整红筷子穿进窗户,还要唱几曲“穿筷歌”,以示庆贺和祝愿。

韓國[编辑]

  • 筷子節:11月11日,由11形同一雙筷子故。韓國清州市在2015年11月10日舉辦首屆筷子節,該國「東亞文化之都」組委會宣布將11月11日定為筷子日[10],第二屆筷子節同樣在韓國清州市舉辦。[11]

日本[编辑]

  • 日本筷子節:8月4日,由日語「箸」(はし,hashi)諧音「八」(ha)和「四」(shi)故。日本筷子節(箸の日)於1975年正式訂立,當日有感謝筷子之儀式(箸感謝祭)[12]等慶祝活動。

筷子形象應用[编辑]

祝福之禮[编辑]

  • 贈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樂起家、吃食無虞。
  • 贈送筷子给新婚夫妻,諧音「快子」,祝早生貴子。
  • 贈送筷子给朋友、情侶、夫妻,因筷子成雙成對,寓意朋友友誼長存、相伴不離;情侶、夫妻長相廝守 、永結同心。
  • 韓國筷子常有「福」、「壽」或等吉祥的字或圖,故有贈送筷子表示祝福之禮。

舞蹈[编辑]

蒙古有筷子舞,舞者單手或雙手持著一雙或一束筷子,以筷子敲打身體不同部位或左右手筷子互擊敲出節奏感,伴隨音樂起舞。

武技表演[编辑]

以筷子射擊(穿)木板、鋁鍋等物,成為一種武技的表演。

參閱[编辑]

  • 便利筷,用完即丟的筷子,又稱免洗筷、衛生筷、即棄筷、一次性筷子。
  • 羹子筷,筷子尖為形。
  • 银筷,古代皇帝用来测试饭食中是否有毒的筷子。

註釋[编辑]

  1. ^ 《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鄭玄.注:「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
  2. ^ 潘吉星. 筷子的传播史. 《文史知识》. 2009年, (第10期): 77–82. [失效連結]
  3. ^ 古箸(筷子)名稱演變-上。2014年7月25日。轉載自嵌合筷-筷子故事館。. [2014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21日). 
  4. ^ 中国筷子历史悠久,影响遍及东南亚. 国家人文历史. 2018-11-23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5. ^ 筷子蕴含的悠久文化. www.sohu.com. [2023-05-21]. 
  6. ^ 赵传松. 中国筷箸文化初探——兼与韩国筷子文化比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 (3): 99–101. doi:10.3969/j.issn.1671-4385.2016.03.029. 
  7. ^ 全球年耗800億雙免洗筷,香港明報,2008年8月3日。轉載自苦勞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香港和民連鎖木筷轉膠筷 年省30萬 ,香港明報,2008年8月4日。轉載自苦勞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广西查获600万余双问题筷子 系硫黄熏蒸漂白. 新华网. 2014-08-15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10. ^ 自由時報-這項生活用品……有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11. ^ 新浪新聞中心-第二屆中日韓筷子節在韓國舉辦.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12. ^ 日本箸文化協會- 箸感謝祭.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参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