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判所长官为戶倉三郎。 1875年-日本司法省(法務省前身)裁判所改立为大审院。 1890年-颁布《裁判所构成》(明治23年法律第6号)。在大审院之下,设立控诉院、地方裁判及各地区裁判所。 1947年-随着《日本国宪法》与《裁判所》(昭和22年法律第59号)的施行,废除大审院,设立最高裁判所。...
    20 KB (1,438 words) - 21:26, 28 March 2024
  • 裁判所(さいばんしょほう、昭和22年4月16日法律第59号、日本法院)為決定日本最高裁判所以及下級裁判所之組織構成裁判官及其他裁判所職員以及司法修習生的任免、任命資格、裁判事務處理等之事宜的法律。最高裁判所是日本憲法明確界定,下級裁判所等之各裁判所構成均由本法規定。 第1編 總則(1 -...
    3 KB (354 words) - 15:17, 20 July 2022
  • 最高裁判所裁判官,是日本最高裁判所裁判官(法官)。其中有最高裁判所长官1名和最高裁判所判事14名(日本《裁判所》第5条第1项)。 十五名最高裁判所裁判官中,仅有最高裁判所长官是根据内阁的指名并由天皇任命的。其余十四名最高裁判所判事的任命均由内阁进行,并由天皇进行认证,即所谓的认证官的一种。此外...
    58 KB (1,420 words) - 20:14, 5 March 2024
  • 裁判所長。此法庭最後停審於1820年。 教宗保祿三世于1542年成立罗马异端裁判所,对整个天主教世界的宗教審判保有監督權。罗马异端裁判所由教宗直接管理,有别于1478年建立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保祿三世委任六名樞機构成一个中央法庭,称为神圣罗马公教异端裁判...
    7 KB (802 words) - 04:53, 10 March 2024
  • 日本的裁判所(日语:裁判所/さいばんしょ Saibansho */?)相當於法院。在日本法律中,“裁判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裁判所”是指诉讼上的“裁判所”,即在每个案件中行使审判权的合议庭或者独任制度法官(即“裁判官”)。广义的“裁判所”是指《裁判所》上的“裁判所”,即包括裁判官和裁判所...
    34 KB (1,046 words) - 22:22, 23 December 2021
  • 大审院 (category 日本最高裁判所)
    1890年(明治23年),《裁判所构成》(明治23年法律第6号)颁布,在大审院以下设立控诉院、地方裁判和区裁判所等机构。 1947年(昭和22年),随着《日本國憲法》與《裁判所》(昭和22年法律第59號)的施行,《裁判所构成》被废止,大审院被撤废。...
    6 KB (938 words) - 14:22, 16 February 2023
  • 最高裁判所裁判官國民審查(日语:最高裁判所裁判官国民審査/さいこうさいばんしょさいばんかんこくみんしんさ)是依據《日本國憲法》第七十九條與《最高裁判所裁判官國民審査》(日语:最高裁判所裁判官国民審査、昭和二十二年法律第百三十六號)規定之最高裁判所裁判官(法官)的國民審查解職制度。 一 《日本國憲法》第七十九條第一、二項:...
    7 KB (923 words) - 14:45, 14 March 2024
  • 裁判也要脫離軍事機關的掌握,但是因為日本的〈裁判所構成〉不適用於臺灣,遂在5月1日以律令第一號公布〈臺灣總督府法院條例〉,依此設立的法院於同年7月15日開始運作。 在此律令之下臺灣的司法制度改為三級三審制,設有地方法院、覆審法院與高等法院,地方法院掌管第一審民刑事裁判...
    26 KB (1,853 words) - 14:00, 18 March 2024
  • 死因裁判官(英語:coroner,香港稱為死因裁判官,台湾稱為驗屍官),是普通執行地區內的一個特別的死因裁判法庭的首長。他的主要工作,是當有死者在不尋常的情況下離世时,确定死者的死因。不過,一般的刑事案件未必需要召開庭聆訊。不同的司法區對這個職位的稱呼亦可能有所不同,而擔任的條件亦會不一樣。不過...
    6 KB (809 words) - 22:32, 7 March 2024
  • 证後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的裁决,以确定有关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應的罪行。法院的裁判書一般均會公開,接受社會之監督,但偶有司法院違法不公開,引起批評之事。 判決的內容主要由「主文」、「事實」和「理由」三部分構成。 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形成判決 終局判決、中間判決、中間確認判決 本案判決、非本案判決...
    5 KB (541 words) - 07:22, 16 August 2022
  • 構成員行為的規範存在。法律規範係屬於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其目的在於規制法律主體的行為,此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吾人熟知的國內社會中,國際社會亦復如此。因此,於法律制度下何種實體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必須取決於該法律規範的界定,而此往往取決於法律規制之社會的需要。國際上的法律主體,係指得享受國際...
    24 KB (3,648 words) - 09:50, 16 April 2024